close
我曾經遇過意氣相投的老外朋友,但是苦於外語詞彙不足,相互之間的溝通顯得相當貧瘠,因此暗暗決心將外語學好;當靈感的時刻來臨、或者經歷了某些事情,有些細膩幽微的感受想要表露時,我們需要更精確、有技巧地使用語文;甚至有些感受已經是一般的語言文字無法流瀉的狀態時,我們進而使用繪畫、音樂、肢體等等作為描述的方式。

數學也是同樣的事情,我們觀察到自然的現象,卻發現一般的語言系統無法精確地進行描述,譬如說,我們永遠無法以任何非數學系統的語言描述「電路板構造」或「一條曲線」,數學語言裡不帶有情感湧動或觀者的各自想像,是純粹客觀的現象記述。由於一般的語言系統無法滿足數學所要求的客觀精準,同時我們對自然事物的描述需求愈加廣泛深入時,數學語言也隨之朝向更完整的架構發展。

我最近重新學習虛數,讀過高中數學的人都會記得那個「i」,但是有多少人搞懂這是什麼東西呢?舉一個例子:X^2+1=0,這發生了什麼事?一個叫做根號負1的傢伙跑出來了,這傢伙被稱作「i」,而 「i」 有什麼特別?它不存在於真實,你無法在現實中畫出虛數。

儘管如此,幾世紀前的數學家們仍努力不懈地鑽研虛數,為了能夠更完整地建築這個僅存在於虛幻世界的「i」的概念。而拿它來進行電子學相關的敘述,則是後來的事情了。



相對於首段我所表達的「經驗學習」,因感受到切身需求而進行的主動學習,目前大部分學校的學習是屬於「套裝系統」的方式,也就是「國英數自社藝術體育」一系列的架構安排。我不否認套裝系統的好處,畢竟我們出生到這個世界來,彷彿空白的畫紙,我們無法迅速地靠自力掌握學習的內容,因此出現了幾位有智慧(也可能其實沒有)的人,將「身為一個人」該學習的基礎能力制定以傳承後代。

身為後代,我們當然也
可以對此做出提問:為我們制定學習內容的人是誰?學習內容為何重要?


時代是一項很重要的變因。

我讀《青春之歌》,一本
記述七零年代台灣青年處境的書,從內容裡我讀到很有趣的一段是, 當時有人在高中自學了微積分,便可算是一項轟動之舉,總總嶄新的思想和知識不斷地發現與引進,那是一個對未知的抱懷嘗試和期待的時代。

但是現在不太一樣,資訊的發達到了飽和的情況,沒有人稀罕微積分,也因為新東西太多的緣故,任何新創作看起來也沒那麼新了;科學在此更顯得無助,原本便是門檻較高的科目,同時隨著時代進步、不斷深入的發展,想真正鑽進毛皮深處入此一門、尋得新發現成了難上加難。

我對自己所關心的走向大致了解,因此能夠預想自己大概不會對電子學有所接觸,我為什麼還要學不存在於真實世界裡的「虛數」呢?如果是以前的時代,資訊尚有需多「空白」,人人都有可能成為發現者的機會屬大,那麼虛數也許能夠成為基礎內容,但是現在情況不同了,它不但對現實生活難以產生實際作用,做為後備之需的理由也大大降低了。如果套裝系統教導的是「人應該會的基本能力」,那麼我便懷疑自己現在所學的內容。而這正是我們身為後代該問前人的問題:學習內容為何重要?是對於「過去」重要,或者對於「現在」重要?

近幾十年間,時代急遽轉變,在這個物質過於發達飽和的時代,學習內容是不是需要因應現代,嘗試新的方向?在這個人心迷惘的年代,是不是有更要緊的學習內容?長輩說過去是運好命不好的年代,人人窮苦卻能因為能力或專業的不同有所成就;如果現在的小孩身處於命好運不好的年代,學歷高達碩士雙博士也不見得有好工作的年代,學不學會虛數還是基礎能力的指標嗎?或者在這樣資本主義當道、主流價值橫行的時代,人們更應該學習如何重新回到自己的內在,切身理解並學習成熟面對這個世界的能力、建立自己獨立的價值觀?為什麼就連在全人這樣的學校裡,「主科」依然是傳統訂定的科目,而現今早上的主要課程沒有相對更能貼入內在的藝術、哲思課程呢?(如果有的話,我每天會八點半準時去上課) 

我覺得一個好的教育者,是懂得引導學生進入「經驗學習」的人,如果有些事物具備傳承的重要價值,那麼引發學生對此的注意力與興趣,我覺得是一種尊重個體性以及真正教學的表現。「套裝系統」應該是學生人數眾多的大學校式教學,因為無法個別照顧,只能退而求其次,犧牲溝通以及經驗學習的可能性。

全人的現況似乎介於兩者之間,我幾乎看不到哪位學生進入「經驗學習」的狀態裡頭,同時他們又每天早上乖乖報到教室區埋頭學習,的確全人的課程內容有別於一般體制內、也有針對個別化的部分,但是我仍然沒有在這所學校裡看見學生學習的自主學習熱情。 這是因為我們學生自己的認知有限,無法理解體會前人們所謂的重要內容嗎?或者在這樣的一個新時代,我們應該要換換瓶子裡的水了呢?





 




 






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ionla330 的頭像
    lionla330

    lionla330的部落格

    lionla3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